2021年7月以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关于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的通知》等文件,推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目前,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果。这项工作正处于创新探索阶段,急需基于已有的实践广泛交流借鉴。为此,现特以国内外“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典型案例”为主题陆续发布,供交流借鉴。
一、基本情况
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规划陆域面积499.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48.68平方公里,是山东省政府2021年批准设立的省级新区,亦属于产城融合园区。规划到2025年,GDP达到1700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左右,2035年将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滨海新区。规划主导产业为“3+1+3”先进制造业体系,即:三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制造、新光电、高端化工材料)、一个特色产业(现代海洋产业)、三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
二、技术探索
依据山东省出台的《关于〈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碳排放评价有关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该评价全面核算了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生产和生活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构建了反映产城融合园区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人均碳排放、绿色开放空间占街坊面积比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规划公园绿地实施率等;分情景预测了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测算了减排目标的可达性。
三、工作亮点
该规划环评从能源结构、项目准入、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三大优化调整建议:一是突出能源结构优化。推进海上风电并网和分布式光伏即发即用,开展某化工企业余热利用,规划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远期供热率达到10%,分布式能源站余热利用可供工业区采暖负荷达到20%;二是多措并举促进海洋碳汇增长。以发展蓝碳经济作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对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沿海防护林、生态廊道等生态空间的保护,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50%以上;三是推行绿色建筑,实行办公建筑、宾馆建筑、商场建筑等公共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在公共建筑执行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制度。
四、评价成效
按照经环境影响评价优化调整的规划方案预测,烟台黄渤海新区预计可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削减率>3%的目标。
专家点评
规划环评深入解析并突出了产城融合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控制特征,探索了产城融合园区类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统筹工业端和居民端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按照“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提升海洋碳汇、创新应用低碳技术、推行绿色建筑等规划优化调整和实施建议。为在现行规划环评技术框架下,开展产城融合类新区或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模式。